济源市的历史文化(济源概况讲解词)

地域文化 2023-11-29 09:12:29

#济源地域文化散文集#

平阳洞府,为“王之家”之首

作者:赵旭东

无意中读到楚光熙的《于震公主的山居》:“北山天泉园,山西凤姐儿家。不说沁园春好,独隐武陵花。”山北有天全园般的仙境,公主修炼的地方在山西。这位公主,哦,并不贪恋沁园那样的美丽花园,只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。

于震公主,唐睿宗李旦的第十个女儿,玄宗李隆基的妹妹,信奉道教,从未结婚。742年,玄宗派官员到吴王山选形取胜,建宫观,称凌渡观,又称凌渡宫。玄宗御书“凌渡观”和“平阳洞府”碑。747年后,于震公主作为一名僧侣一直生活在这里。

楚光-xi的《于震公主的山居图》应被视为一首关于精神资本概念的诗歌。

此寺位于济源渔阳山东西两峰之间的尚书谷,西距济源十余公里。

因为这首诗,我在一个深秋的午后,沿着玉溪走进了尚书谷。

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,充满了光影。阳光,穿过深蓝的天空,倾泻在色彩斑斓的渔阳山上。宁静的渔阳山,因为明媚的阳光,显得有些空灵。一簇簇秋叶,有的殷红,有的深红,有的金黄,有的翠绿,都带着明亮的、英英的光芒,从山顶蔓延到山脚,使得渔阳山在空灵中增添了几分美丽。

这座山,就像有着童话般韵律的于震公主,漫步在历史的光影中。

谷底蜿蜒的山路两旁,是郁郁葱葱的翠柏和参天的白杨。

尚未长大的柏树,姿态挺拔,任凭秋风飒飒,一动不动,就像于震公主执着的求道。

白杨趁着秋风,把金黄的叶子撒向空中,落进山沟,铺满山路,发出索索的声音。这片叶子应该是于震公主曾经翻过的道教书籍的册页,充满了智慧。也许,这是她发出的邀请,邀请我和其他居士在这里安家。

那玉溪在谷底飘忽不定,或在路边,或在远处;或藏在草丛芦苇中,或出现在田野边缘。无论生活在哪里,它总是清澈明朗,静止无声,灵巧上有些弱。没想到,几经波折,居然能聚集在石坝前,形成一潭一湖。由于山的遮掩和光线的反射,水半深绿半波光粼粼,正应了那句“一轮斜阳洒在水中,半江萧萧半江红”。更可怜的是,它沿着倾斜的岩石从石坝上掉下来,像瀑布,像流动的地方,在坝底溅起珍珠,激起水花。

一条清流,一首诗。难怪以前在这里出家的李商隐要自称“玉溪生”。

沿着石坝边上斜斜的石子路往西走,穿过一片茂盛的芦苇,穿过几片绿色的麦田,在路的拐角处,一块巨石下,三个小石窟出现在眼前。

这是一个三孔黄砂岩洞穴,两孔朝南,一孔朝西南。它们并不大,只有三五米深,两三米宽。与其说是洞,不如说是龛或洞更准确。里面什么都没有,就像野外给路人避雨的地方。一块色彩斑斓的砂岩巨石横卧在洞前,为洞穴分隔出一片净土的一角;一个孤零零的香炉,放在地板上,还残留着骨灰,让这里与平时的避难所有所不同。一座古老的石碑斜靠在洞前的岩壁上,“渔洋山仙人台平阳洞遗迹”几个大字依稀可辨,诉说着这是“凌渡观”和“平阳洞”仅存的遗迹。

有人说,离这里不远的地方,有一个于震公主居住的地方,被称为“公主墓”。可惜我能看到的只有尖尖的麦苗和绿色的菜地。

洞顶上,那棵暗红色枝叶的小树在风中翩翩起舞,仿佛在诉说这里的往事。

元大德九年(1305年)《榆次首府万寿宫碑》中记载,该宫殿建在中轴线上,东西长约70米,南北长约100米。开始时前院进了两次,依次是山门、正殿、钟楼、鼓楼、角楼等。,有13个座位,20个房间;后院有三个入口,依次为翼门、前中后厅、东附厅、西附厅,15座42间。

这里不仅是人们潜心修道的地方,也是吟诗作赋的地方。在此之前,于震公主与李白、王维互赠诗歌,在此之后,李商隐的《无题》更是经久不衰,吸引了后世众多文人骚客吟诗作赋。

文彦博,汾州介休(今山西介休)人,宋代著名人物。他写了一首名为《凌渡宫》的诗:“故地重游凌渡,青山依旧白云秋。烧丹的帝子依然有名,开鹤的贤者依然留在身后。万州远客瑶重,庭凉厚。一千年前,物住家外,何必烟风占一座山?”这仍然是白云飘飘的秋天,诗人重游凌渡宫。于震公主修道的遗迹还在,她的名声还在。看宫中道教典籍陈列,院中秋露微凉,桂花树香。诗人不禁感叹,这修身养性的千年胜地,能否为他这个过客留下一席之地?

宋·方得,名皮允智,师从丘处机,是随丘处机西行劝诫成吉思汗“停止杀戮”的十八弟子之一。他曾隐居在吴王天坛峰下。天下有其“渔阳观”、“渔阳宫”、“平阳洞”之一。

《渔阳观》:“国妹真身青空,渔阳山久居宫中。当鲜花在古老的春风漂浮之后,雨水落在了空荡荡的祭坛上。石室已烧丹炉之火,瑶池不归紫云车。碑上有独特的龙形字,至今仍是明代的御制书法。”皮云子来的时候,渔阳的概念已经被岁月抛弃,只剩下石室丹灶和明朝的御碑。

《渔阳宫》:“东西并置渔阳山,中构满闲适。石榻白天淡淡看云,空窗夜听流水潺潺。于震成了道士,羽生的心得到了锤炼。从归真家禽的位置,如何扣住玄关。”皮云子叹了口气,真想穿越时空,和于震公主一起修仙。

平阳洞:“平阳洞天然,有幽林,上有泉水。野行者可活晚养道,蓬莱处处仙。”皮云子在平阳洞前徘徊,欣赏着这里自然宁静的寺院风光。

......

我在平阳洞前流连,思绪万千。我无法猝不及防。一辆农用三轮车“突突”飞驰而过,由近及远。怔怔地,只看到夕阳斜,玉溪潺潺。

作者简介:赵旭东,笔名余显子,1974年出生于河南济源,民建成员,现就职于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,喜欢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。

编辑:大河文学编辑部

剩余:2000
相关推荐